EN
2025-06-25

从胆汁酸功能探讨中医理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44.png

1.“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载:“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强调了胆在脏腑生理功能中的主导地位和调控作用。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发,

主要形成2类学术观点:其一为“十一脏指土脏”说,土脏主要包括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主司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吸收和排泄。“土脏”说强调了胆腑对脾胃等土脏系统运化功能的调控作用。胆腑功能正常则胆汁分泌充足、排泄顺畅,有助脾胃的正常受纳运化。反之,胆的功能失常则土脏运化受阻,可引起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大便不调等运化不利症状。

其二为“指十一脏”说。更多医家则支持“十一脏”说,认为“十一脏”指五脏六腑。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不一而起矣”。阐明胆主少阳春升之气,其气机升降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平衡。张介宾在《类经·三卷·藏象类》中提到“故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府,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决乎此也”,从经络层面论证了胆的枢纽地位。而近代日本学者森立之在其《素问考注·卷第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中则从胆汁生理功能角度提出:“脏腑皆得胆汁之分配,而为刺击生动之质。故曰‘取决于胆’也。”这一观点为理解胆与脏腑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总之,“十一脏”说强调了胆与各脏腑间的密切联系。胆腑功能的正常与否与其他脏腑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其通过疏泄气机、主司决断、沟通表里等多维调控机制,对全身脏腑功能起到协调的作用。

55.png

2.胆汁酸促消化,与胆影响“土脏”功能相似

胆为六腑之一,禀少阳春生之气,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司精汁之贮藏与排泄。其功能健旺则精汁分泌充足,排泄顺畅,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同时,胆腑内寓相火,能温煦中土,以助脾胃腐熟水谷。研究显示,胆汁酸作为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其生物学功能与“胆主士脏”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胆汁酸具有促消化作用,可通过乳化作用等途径促进脂肪及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反之,胆汁酸代谢异常可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症状。

此外,胆汁酸与肠道菌群存在双向调控关系。在肠道菌群作用下,初级胆汁酸可以转化成次级胆汁酸,这一过程受到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胆汁酸代谢正常可维持肠道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例平衡,促进短链脂肪酸生成;而胆汁酸代谢紊乱可导致阿克曼菌等有益菌丰度下降,从而诱发肠屏障功能障碍。

3.胆汁酸作为信号分子,与胆调节“十一脏”功能相似

系统生物学研究揭示,胆汁酸不仅是消化介质,更是重要的信号分子,通过复杂网络参与全身调节。这种系统性调控特征与胆调节“十一脏”的功能相似,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维度。

3.1神经内分泌调控

胆汁酸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胆汁酸通过脑部TakedaG蛋白偶联受体5(TGR5)等胆汁酸特异性受体发挥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营养因子释放、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平衡等多种作用,进而调控机体的认知、情绪与决策功能。胆汁酸的上述神经内分泌调控作用与中医理论中胆主决断及调畅气机以促进神机运转的生理功能相似揭示了胆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精神活动的调控作用。

3.2代谢稳态调节

胆汁酸在维持机体糖脂代谢稳态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等多种胆汁酸可以通过激活胆汁酸特异性受体,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同时,胆汁酸还可以通过激活TGR5受体抑制肝脏脂质的合成,并增加脂肪的消耗,从而对脂代谢产生调节作用。胆汁酸调节代谢稳态的功能与中医胆协调脏腑气机正常运转的功能密切相关。胆腑功能失调则三焦气机运转不畅、气滞不行、津液不化湿聚成痰、痰湿阻滞、气血不行,进而引发机体能量进出失衡,脏腑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最终表现为糖脂代谢异常。由此可见,这种“胆-三焦-脏腑”系统性气化失常的病理过程,与西医学所认识的糖脂代谢紊乱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似性,进一步体现了胆汁酸作为胆腑精微物质的重要载体,在维持机体代谢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3.3免疫炎症调节

胆汁酸可通过胆汁酸特异性受体介导免疫炎症调节,其具体机制涉及调节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间的平衡,以及减少白介素-6等促炎因子的释放。胆汁酸对于免疫炎症的调节作用与中医胆调节少阳枢机的功能密切相关。少阳枢机不利可导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火、火热内盛等病理变化,而火热之邪则与西医学的免疫炎症反应机制具有相关性。这种密切的相关性不仅揭示了胆汁酸在机体免疫炎症调节中的作用,也为深入理解胆少阳枢机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3.4人体生物节律调节

胆汁酸可通过调控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来调控生物钟节律。具体而言,胆汁酸可延长SCN区周期昼夜调节蛋白2的半衰期,并明显提升昼夜节律运动输出周期蛋白及脑和肌肉芳烃受体核转位样蛋白1的转录活性,从而对中枢生物钟产生调节作用。此外胆汁酸还可通过刺激肠道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进而激活下丘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实现中枢与外周生物钟的同步化调节,从而间接调控外周生物钟节律。胆汁酸通过多重机制系统性调控核心时钟蛋白表达,其功能与胆为枢机而调节营卫之气运行的思想相契合,进一步印证了“胆主十一脏”的系统性调控地位。

综上,从西医学视角看,关于胆腑功能的“土脏说”与“十一脏说”分别对应胆汁酸的局部消化功能与系统性调控作用,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关系。二者本质统一于胆汁酸的多靶点调控特性,即胆汁酸既通过消化功能直接影响土脏,又通过系统信号分子网络辐射全身,这与中医胆功能的多元性一致,反映中医理论“局部-整体”的双重认知维度。


原文:张泽涵,刘弈言,周品屹,等.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理论探讨胆汁酸代谢与失眠相关性[J/OL].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12[2025-06-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74.R.20250528.1147.002.html.

备注:转载只为分享,仅供学习交流为目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