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25-06-19

脂肪营养:肉食性鱼类饲料中加多少油脂更合适?

图片11.jpg

一、鱼类对脂肪需求量的研究

脂肪是鱼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其作为鱼类饲料的关键原料之一,不仅可以储备和供应能量,还参与 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运输、重要脂类合成前体的供给、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维持等多种生理功能。鱼油被 认为是饲料中主要且优质的脂肪来源。在此基础上,使用植物油适当替代鱼油可以实现对饲料的营养均 衡性和绿色环保性的双重考量,提高鱼类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表1中可以看出,鲈、鳢、鳜饲料中脂肪含量分别为6%-16%、8.0%-15.3%和7%-12%。在鲈的研究中发现,大口黑鲈对脂肪的需求量范围较广,为6%-16%,这可能是由于脂肪源的多样性所导致的结果。现有的研究显示,花鲈均以鱼油为脂肪源,饲料中脂肪含量在5.4%-15.4%。在鳢的研究中,乌鳢饲料中脂肪含量稳定在8%-12%。而线鳢(Channa striata)的脂肪需求较乌鳢偏高,但不超过15.3%。在鳜的研究中,仅有的一篇报道显示,其饲料中脂肪适宜含量为7%-12% 。一般而言,肉食性鱼类较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对脂肪的需求量较大,但饲料中含量多少仍要考虑实际情况,以达到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量和优质鱼产品的目的。

图片22.jpg

二、糖脂比

肉食性鱼类对糖类的利用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在饲料中增加脂肪可以达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另外,合理的糖脂比能帮助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避免出现糖脂代谢紊乱等风险。目前,糖脂比的研究在3种肉食性鱼类中报道较少。对鲈的报道发现,饲料中糖脂比为 0.32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生长。综合生长性能、饲料和蛋白质利用率以及全身组成来看,攀鲈(Anabas  testudineus )的最适糖脂比为2.29。对鳜来说,饲料中最适糖脂比在 1.60-1.71,鳜有最佳的生长性能。由此看来,通过合理调配糖脂比确定鱼类适宜的能量比例,能够有效促进鱼类生长和营养吸收。

333.jpg

444.jpg

二、脂肪代谢过程及关键酶

脂类是维持鱼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机体能量储存的主要形态。鱼类脂类代谢是多因 素共同调控的复杂生理过程,涉及脂肪消化吸收、合成与分解等多个环节。各参与因子互相协同,动态 平衡,共同确保脂类稳态的维持。

脂肪合成

脂肪合成是用于描述形成新的内源性脂质的生物合成反应的术语。鱼类脂肪合成包括两种途径:直接吸收和从头合成。直接吸收顾名思义就是食物脂肪被鱼体直接吸收并储存起来。而从头合成是鱼体利用糖类和氨基酸中的碳转化为脂肪酸来合成三酰甘油的过程。其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在脂肪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饲料中脂肪含量的高低会影响肉食性鱼类体内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和表达。关于这些酶受食物脂肪的影响目前在鲈的报道上较多,随着脂肪含量增加,大口黑鲈肝脏中ACC和FAS的mRNA表达水平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高脂饲料显著降低了花鲈ACC1、ACC2和FAS的mRNA表达水平,引起肝脏损伤。这是因为高脂饲料直接为动物提供了大量的外来脂肪酸,从而抑制了体内脂肪酸的内源性合成。上述报道说明肉食性鱼类对高脂饲料存在明显的适应性调节。这种响应可能与长期生存于相对高脂肪、低糖的食物环境有关。

脂肪分解

当鱼类机体需要能量或关键脂类代谢中间体时,会启动储存脂肪的分解过程。肝脏或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调控脂肪分解的关键酶主要有激素敏感脂酶(HSL)、 脂肪三酰甘油脂肪酶(ATGL)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对鲈的研究发现,随着脂肪含量增加,大口黑鲈肝脏中HSL和ATGL的mRNA表达水平表现出显著升高的趋势。高脂饲料显著升高了花鲈CPT1的mRNA表达水平,而HSL和ATGL的mRNA表达水平不受影响,这说明大口黑鲈在应对高脂饲 料时其脂肪分解能力较为稳定。总体而言,肉食性鱼类能够通过改变脂肪分解相关酶的表达和活性,实现对食物中脂肪变化的适应性调控。

555.jpg

原文:吴雪芹,陈秀梅,王桂芹.鲈、鳢、鳜糖脂营养需求、代谢及调控的研究进 展[J/OL].饲料工业. https://link.cnki.net/urlid/21.1169.S.20250305.1951.036

备注:转载只为分享,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