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25-09-02

脂肪营养:猪饲料中的脂质

在猪饲料中添加补充性油脂是常规操作,既能提升饲料的能量密度,又能减少粉尘、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同时改善饲料适口性。猪饲料所用脂类成分差异显著:不仅有新型脂类原料(如酒糟玉米油)不断涌现,还有植物油加工副产品与生物柴油工业副产物,可与常用油脂混合调配,形成多种动植物混合配方。

脂肪和油类被认为是猪的高消化能饲料。然而,其来源和饲喂比例可能影响氮素的消化率与滞留量,以及氨基酸吸收效率。总体而言,仔猪体内脂质的表观全消化道消化率会随年龄增长而提升,其中动物脂肪(猪油和牛脂)的消化率增幅明显大于植物油。除猪龄外,影响脂质消化率及其能量价值的其他关键因素还包括碳链长度、饱和度及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这一点在幼猪阶段尤为显著。这些结论得到其他研究支持:游离脂肪酸的消化率低于甘油三酯,且随着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脂质可消化能量含量相应降低。然而DeRouchey等学者研究发现,在饲喂保育猪的精炼白脂中,脂肪酸消化率并未受FFA浓度影响。我们最新研究表明:当保育猪日粮中添加10%从大豆油或玉米油提取的95%高纯度FFA产品时,对幼龄猪的脂质消化率及后续消化能(DE)与代谢能(ME)含量影响甚微;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玉米蒸馏油中FFA浓度升高未显著影响脂质消化率,却降低了消化能值及消化能占总能(GE)的百分比。

图片59.png

与脂质产品来源及加工方式(如人类食品或农业产业)相关的因素,也可能影响脂质的消化吸收效率。这些因素包括单甘油酯和双甘油酯的浓度、脂肪酸组成、酸油、皂类残留物、乳化剂的存在以及氢化程度。Tullis and Whittemore指出,猪饲料中氢化牛脂消化率低的原因可能与其高浓度硬脂酸有关。最新研究显示,Gatlin et al.发现当饲料中完全氢化牛脂或优质白油脂的添加量增加时,表观脂肪消化率呈线性下降趋势,这表明完全氢化动物脂肪的消化率几乎为零。

脂质消化率还与脂肪酸在甘油三酯分子上的定位有关。然而,确定脂肪酸在甘油分子上的具体位置存在困难,因此关于特定脂肪酸对甘油sn-1、sn-2或sn-3位点影响的脂质消化率数据较为匮乏。通常认为,由于疏水特性,sn-1和sn-3位点的长链脂肪酸吸收效率低于sn-2位点结合的长链脂肪酸。这一观点得到Bracco的研究支持,他指出甘油三酯sn-1和sn-2位点存在长链饱和脂肪酸(SFA)是可可脂吸收不良的部分原因。此外,Smink et al.报告称,在棕榈油中将棕榈酸随机化至sn-2位点能显著提升肉鸡的消化率。而在猪体内,脂肪酸位点的影响尚不明确。Scheeder et al.研究发现,无论是低多不饱和脂肪酸还是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位点对生长猪内脏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均无显著影响,表明这对脂质消化率没有作用。这些结论得到了Innis et al.的支持,他们指出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仅受不同脂质甘油三酯结构的轻微影响。相比之下,Innis and Dyer的研究表明,sn-2位的脂肪酸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保持稳定,并最终重组为乳糜微粒甘油三酯。甘油分子上的脂肪酸分布位置同样关键——由于sn-1和sn-3位的长链非酯化脂肪酸容易与二价阳离子形成不溶性皂类物质,这类脂肪酸的吸收效率可能相对较低。

尽管多项研究表明猪体内精炼脂类的DE和ME含量与NRC 报告值相近,但关于脂肪酸碳链长度(小于16或大于18)、甘油骨架上不饱和/饱和脂肪酸的具体分布位置、质量指标(含水分、不溶物及不可皂化物MIU、不可洗脱物质NEM)以及过氧化程度对脂质能量值的影响等关键参数,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结论。除育肥猪外,针对育肥猪、生长猪、育成猪及成熟母猪(妊娠期或哺乳期)之间脂质消化率或能量值的对比数据仍十分有限,这与氨基酸或纤维素的研究存在明显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大豆油或优质白脂的净能量值在生长猪与育成猪间未见显著差异,这表明经消化的脂质可能以相对恒定速率被用于合成体内脂质或ATP。

膳食脂类的净能量(NE)含量仍需更精确测定。美国国家营养委员会(NRC)基于van Milgen等人的研究,将净能量按美拉德值(ME)的88 %计算得出。该方法以6.18-7.56千卡/公斤为膳食脂源的净能量基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越高的脂类,其数值越高。学界普遍认为脂类转化为美拉德值的效率较高,这一观点得到Sauvant团队的支持——他们测得大豆油和优质白油的净能量为7.12千卡/公斤;另有研究显示植物油净能量为7.02千卡/公斤。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研究对净能量的测定存在显著差异:Kil等人测得大豆油净能量为4.68千卡/公斤,优质白油为5.90千卡/公斤;而Galloway与Ewan则报告牛脂净能量为4.18千卡/公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NRC 采用基于成分指标(包括美拉德值、灰分及酸性洗涤纤维)的通用公式计算净能量,最终得出的膳食脂源净能量范围为4.93-5.37千卡/公斤,且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越高的脂类数值越高。此外,脂肪酸的吸收后利用效率取决于其是用于生成产物(体内脂质沉积)还是用于生成过程(ATP生成)。如果以体内脂质形式沉积,膳食脂的吸收效率会显著提高(约90 %),而通过氧化维持则效率较低(约62%)。

翻译:伏晓晓

原文:Kerr B J, Kellner T A, Shurson G C. Characteristics of lipids and their feeding value in swine diets[J].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5, 6(1): 30.

备注:转载只为分享,仅供学习交流为目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