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25-07-17

胆汁酸:提高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

777.jpg 

背景:在围产期,奶牛容易出现能量负平衡,严重时会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和健康状况下降。近年来人们发现胆汁酸(BAS)不仅可以作为脂肪乳化剂,还可以作为调节身体代谢的信号分子。虽然BAS在单胃动物和水生动物中已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但它们在反刍动物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围产期牛中,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BA对奶牛生产性能,牛奶和血浆脂肪酸和BA成分,以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结果:46头健康状况相似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两组,在产犊前21天至产犊后21天,分别补充0、20g/d的胆汁酸BA。生产性能追踪至产犊后60天。结果表明,补充BA显著提高了产后牛奶中的脂肪含量和产奶量,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产量。添加BAs后,奶牛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和C<16脂肪酸比例显著升高,而B-羟丁酸和C>16脂肪酸比例显著降低。补充BA显着改变了粪便细菌群落的组成,并增加了有利于BA代谢和转化的细菌(Romboutsia、Clostridiumsensu stricto 6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的相对丰度。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在添加BAs的奶牛中,胆盐水解酶、7a-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和BA诱导E的相对丰度以及与BA代谢相关的通路也显著增加。此外,补充BA显着改变血浆和粪便中BA组成,特别是提高了循环次级BA的浓度,这可能诱导肝脏中脂肪酸的完全氧化,从而进一步降低β-羟基丁酸浓度。

结论:这些发现突显了补充BA在提高牛奶产量和奶品质,以及影响围产期奶牛的代谢途径方面的潜在益处。

1.补充BA对产后奶牛产奶量、乳成分及脂肪酸谱的影响

在泌乳期前三周,胆汁酸试验组BAS组的4%脂肪校正乳(P=0.01)和能量校正乳产量(P=0.02)显著高于CON组(表3)。BAS组在泌乳前三周的乳脂含量及产量也显著高于CON组(P<0.01),但乳蛋白与乳糖含量及产量未见显著差异。

2.补充胆汁酸BA对产后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在产后第14天,两组动物在瘤胃发酵参数上未发现显著差异。BAS组与CON组相比辛普森指数Simpson值更高(P=0.04)。

3.补充胆汁酸BA对产后奶牛粪便细菌群落及功能的影响

BAS组在ACE指数(P=0.07)和辛普森指数(P=0.09)上均呈现高于CON组的趋势(图1A)。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R=0.14,P=0.05)显示两组间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趋势(图1B)。两组粪便样本共检出10个门和173个属,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优势菌门,分别占总序列数的63.40%±0.10%和34.30%±0.01%(图1C)。在属水平上,螺旋菌科UCG-005(Oscillospiraceae UCG-005)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组(Rikenellaceae-RC9 gut group)丰度最高,占比分别为28.81%±0.10%和27.40%±0.07%(图1D)。LEfSe分析表明,与CON组相比,BAS组有13个分类单元显著增多,9个分类单元显著减少(图1E)。其中,在属水平上,BAS组的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狭义梭菌6(Clostridium sensu_stricto_6)和狭义梭菌1(Clostridium sensu_stricto_1)相对丰度更高。PICRUSt2功能预测显示,在KEGG第3级代谢通路中,BAS组有9条通路表达上调(与CON组相比),特别是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P=0.03)以及牛磺酸与亚牛磺酸代谢(P=0.05),同时有8条通路表达下调(图2A)。此外,BAS组细菌7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7α-HSDH,P<0.01)、胆汁盐水解酶(BSH,P<0.01)和BaiE酶(P=0.02)的相对丰度也显著高于CON组(图2B–D)。

4.补充胆汁酸对产后奶牛血浆和粪便胆汁酸谱的影响  

两组血浆中共检测到39种胆汁酸(图3A)。甘胆酸、胆酸和牛磺胆酸是两组中的主要胆汁酸,分别占总胆汁酸的32.37%±0.01%、19.18%±0.01%和18.97%±0.01%。就胆汁酸类别而言,与对照组(CON)相比,BAS组的次级胆汁酸(SBA,P=0.02)和游离次级胆汁酸(FSBA,P<0.01)比例更高,但牛磺酸初级胆汁酸(TPBA)比例更低(P=0.05)(图3B)。其他胆汁酸类别比例未见显著差异。然而,BAS组中检测到6种独特胆汁酸,包括原胆酸、ω-鼠胆酸、α-鼠胆酸、牛磺α-鼠胆酸、异猪去氧胆酸(isoHDCA)和6-酮石胆酸(6-ketoLCA)(图3C)。

血浆胆汁酸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与CON组相比,BAS组有19种胆汁酸水平更高(P<0.01),3种更低(P<0.01)(图3D)。其中,11种FSBA和6种结合次级胆汁酸(CSBA)—包括猪去氧胆酸(HDCA,P<0.01)、鼠去氧胆酸(MDCA,P<0.01)、异猪去氧胆酸(isoHDCA,P<0.01)、6-酮石胆酸(6-ketoLCA,P<0.01)以及牛磺猪胆酸(THCA,P<0.01)—在BAS组中显著更高。

总体而言,两组粪便中共同检测到42种胆汁酸(图4A)。牛磺胆酸、脱氢胆酸和猪去氧胆酸(HDCA)是两组中的主要胆汁酸,分别占总胆汁酸的34.50%±0.02%、24.60%±0.01%和14.70%±0.004%。在胆汁酸类别方面,BAS组的结合型胆汁酸(CBA)(P=0.01)、初级胆汁酸(PBA)(P=0.04)、总初级胆汁酸(TPBA)(P=0.02)和牛磺酸次级胆汁酸比例均低于CON组(图4B)。在粪便胆汁酸库中,BAS组的总胆汁酸浓度高于CON组(图4C,P<0.01)。然而,包括甘氨猪胆酸(GHCA)、牛磺猪胆酸(THCA)、甘氨猪去氧胆酸(GHDCA)、牛磺石胆酸-3-硫酸盐和脱氧胆酸-3-硫酸盐在内的五种独特胆汁酸仅在BAS组中被检出(图4D)。粪便胆汁酸组成差异分析显示,BAS组中有22种胆汁酸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1)(图4E)。其中10种游离次级胆汁酸和5种结合型次级胆汁酸—包括猪去氧胆酸(HDCA)(P<0.01)、鼠去氧胆酸(MDCA)(P<0.01)、异猪去氧胆酸(isoHDCA)(P<0.01)、6-酮石胆酸(6-ketoLCA)(P<0.01)和牛磺猪胆酸(THCA)(P<0.01)—在BAS组中的含量均高于CON组。

3 补充胆汁酸对围产期奶牛产后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888.jpg

 

899.jpg

900.jpg

图1.CON和BAS组之间的粪便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n=9)。

901.jpg

图2.功能性预测:粪便微生物KEGG途径与BAS组和CON组之间的胆汁酸转换相关酶(n=9)。

902.jpg

903.jpg

图3.对照组(CON)与胆汁酸补充组(BAS)的血浆胆汁酸谱及流动特征(n=9)。绿色表示CON组升高,紫色表示BAS组升高。HCA 猪胆酸,TCA 牛磺胆酸,T-α-MCA 牛磺α-鼠胆酸,LCA 石胆酸,UDCA 熊去氧胆酸,isoLCA 异别石胆酸,βDCA 3-表去氧胆酸,7-ketoLCA 7-酮石胆酸,GLCA 甘氨石胆酸,TDCA 牛磺去氧胆酸。

904.jpg

905.jpg

图4. CON组与BAS组的粪便胆汁酸谱及流动情况(n=9)。紫色表示BAS组含量上升。

906.jpg

图5.胆汁酸补充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脂肪酸与胆汁酸组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机制

1.补充胆汁酸后,脂肪酸在肠道的消化吸收促使血浆中短/中链脂肪酸(C≤16脂肪酸)增加。血浆中牛磺酸和甘氨酸结合型胆汁酸可能上调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导致乳中短/中链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增加,肠道总胆汁酸水平的提升可能促进长链脂肪酸吸收率,最终共同提升乳脂含量、乳产量以及从头合成脂肪酸、混合脂肪酸、预制脂肪酸产量。

2.补充胆汁酸后,促进胆汁酸转化的有益微生物(如罗姆布茨菌、狭义梭菌6型、狭义梭菌1型)丰度增加,伴随胆盐水解酶(BSH)丰度上升,导致肠道中结合型胆汁酸(CBA)比例下降。7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7α-HSDH)和胆汁酸诱导酶E(BaiE)丰度增加,致使肠道初级胆汁酸(PBA)比例降低,血浆次级胆汁酸(SBA)比例升高。

3.补充胆汁酸后,进入肝脏的次级胆汁酸(SBA)、游离次级胆汁酸(FSBA)及部分独立胆汁酸(如猪去氧胆酸HDCA、牛磺猪去氧胆酸THDCA)可增强非酯化脂肪酸(NEFA)的完全氧化能力,从而降低β-羟基丁酸(BHBA)浓度。红色代表上升,绿色代表下降。

结论:综上所述,在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胆汁酸显著提高了产后乳脂肪酸产量、乳脂含量及产量,这可能是由于促进了乳腺中新生脂肪酸合成与吸收功能。胆汁酸补充还增加了血浆次级胆汁酸比例并降低β-羟基丁酸浓度,这可能归因于肠道菌群中次级胆汁酸合成相关酶活性增强,进而促进肝脏非酯化脂肪酸的完全氧化(图5)。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胆汁酸谱发生变化,但血浆总胆汁酸浓度保持稳定而粪便总胆汁酸排泄增加,表明奶牛在系统水平具有维持胆汁酸稳态的能力。本研究为胆汁酸在围产期奶牛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但尚需更多组织样本以深入探究其分子机制。

原文:Li, Lei, et al. "Effects of supplementing bile acids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fatty acid and bile acid composition, and gut microbiota in transition dairy cows."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16.1 (2025): 1-18.

备注:转载只为分享,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